咨询热线:021-59552783

你真的了解豆粕吗?

一、豆粕的物理性质

    1)颜色:浅黄色至浅褐色,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,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。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。

    2)味道:具有烤大豆香味,没有酸败、霉败、焦化等异味,也没有生豆的腥味。

    3)质地:均匀流动性好,呈不规则碎片状、粉状或粒状,不含过量杂质。

二、豆粕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特点

    一般豆粕中粗蛋白含量43%左右,赖氨酸2.5%3.0%,色氨酸0.6%0.7%,蛋氨酸0.5%0.7%,胱氨酸0.5%0.8%;胡萝卜素较少,仅0.20.4mg/Kg,流胺素、核黄素各36mg/Kg,烟酸1530mg/Kg,胆碱22002800mg/Kg。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,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,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、三糖、四糖,淀粉含量低,矿物质含量低,钙少磷多,维生素ABB2较少。故而豆粕有如下营养特点:

    1) 能值:代谢能值较高,猪消化能为12.97-13.39MJ/kg,禽代谢能为10.04-10.46 MJ/kg

    2) 蛋白质和氨基酸:蛋白含量一般在43%左右,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饼粕类饲料原料中最好的,赖氨酸含量达2.5-2.8%,但蛋氨酸含量偏低,因此禽料玉米-豆粕型饲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蛋氨酸。

    3) 碳水化合物:含有较多棉三塘和水苏四糖,很难被单胃动物消化。

    4) 抗营养因子:主要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,此外还有植物血凝素、非淀粉多糖等,抑制蛋白质等养分的消化,从而影响动物生产性能。

三、豆粕的分类

    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,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。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;而先以压榨取油,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为二浸豆粕。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,蛋白质含量高,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。另外,根据烘烤过程中是否掺杂进大豆种皮,豆粕还可分为带皮豆粕和去皮豆粕,两者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,去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比带皮豆粕稍高。所以豆粕可分为:

    1) 一浸豆粕、二浸豆粕

    2) 去皮豆粕、不去皮豆粕

    3) 一级豆粕、二级豆粕、三级豆粕

    4) 普通豆粕、发酵豆粕、膨化豆粕

四、豆粕的生产和检验标准

    1) 生产

    浸提法是生产豆粕的主要方法。豆粕的质量差异与其蛋白质的含量密切相关。因此,在整个加工过程中,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: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,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;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,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。此外,用溶剂浸出法提取豆油时,因溶剂的关系,也会影响到豆粕的蛋白质含量。

    2) 检验标准

    感官性状:浅黄色不规则碎片状,色泽一致,新鲜,有豆粕的特殊香味。无发酵、霉变、结块、虫蛀及异味异臭。不许掺入大豆粕以外的物质,若加入抗氧化剂、防霉剂等添加物时应做相应说明。

由于国外大豆是机械化规模生产,品质要比农户分散种植的国产大豆稳定均一,同时国外油脂加工企业规模大,技术设备、加工工艺先进,加工出来的豆粕蛋白含量高(44%-48%),且质量稳定。但进口豆粕从加工出厂经过运输、到港、包装等多道环节,最后到国内厂家使用,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,导致新鲜度不够,但无论从感官性状还是从化学指标上,区分进口豆粕和国产豆粕都缺少明确的依据。

五、豆粕掺假鉴定法

    1) 外观检测法:优质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或粉状,淡黄褐色至淡褐色,色泽一致,偶有少量结块,具有烤豆香味,不应有腐败、霉坏或焦化味、生豆腐味及豆腥味。绝大多数掺杂物都有颗粒细、比重大、价格廉的共同特点,豆粕中如有掺假物,包装体积通常会变小,而重量则增加。

    2) 容重检测法:正常纯大豆粕容重为594610g/L,若样品容重超出较多,则说明掺假。

    3) 水浸法:取样品少量,加适量水,搅拌,静置数分钟,泥土使水变浑浊,砂石、其它矿物则沉水底,麸皮漂浮于水面。

    4) 碘鉴别法:取少许豆粕放在干净白瓷盘中,铺薄铺平,滴几滴碘酊,1分钟后若其中有物质变为蓝黑色,说明可能掺有玉米、麸皮(含小麦粉)、稻壳(含米粉)等淀粉类物质。

    5)生熟豆粕检查法:脲酶用以鉴定豆粕加热程度,由于无负值,对加热过度豆粕意义不大;KOH溶解度可区别加热过度严重程度,也可鉴别加热不足豆粕,但不够灵敏,因此两者均需测定。酶活性过高说明太生,饲喂后易引起腹泻症状;酶活性过低说明加热过度,某些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受到破坏,并产生有害物质。

    a. 脲酶活性定性测定方法:0.2g豆粕+0.02g尿素+2-3滴酚红+20ml水于比色管内,盖好塞子摇匀,室温(20-30)放置几分钟,观察颜色变化。

    b. 感观判断:色泽浅,取少许放在口内,有生豆的味道(偏生)

    c. KOH溶解度测定方法:将样品粉碎过60目筛,取1.5g样品(精确到0.0001g),加50.00ml 0.2%KOH溶液,磁力搅拌20分钟,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10.00ml测定粗蛋白CP1。计算:PS%=CP1/CP×100 ,正常范围为70%-85%

    d. 注意事项:陈化黄豆生产豆粕:外观色泽暗,无香味,KOH溶解度低;巴西转基因黄豆生产豆粕:色泽偏红,不要误认为过热,应注意偏生问题;过热与有效赖氨酸:KOH溶解度在65%左右时,有效赖氨酸仍达96%以上,影响较小,因此生产乳猪料时偏熟豆粕较偏生好。

六、发酵豆粕

    1) 原理:发酵豆粕采用优质多菌种协同发酵,利用微生物丰富的酶系,将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寡肽,并将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彻底分解,植物细胞壁100%破裂,蛋白质消化率大于95%,显着改善适口性和消化率。

    2) 加工流程:豆粕加水拌匀蒸煮接种发酵干燥磨粉包装。

    3) 优点:适口性好,具有特殊天然发酵酸香味,提高饲料采食量;无杂菌和有害菌,稳定性好 ;酶和维生素补充剂;益生菌源泉,快速建立健康平衡的肠道微生物区系;发酵时间适当后,可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,降低植物蛋白抗原性;经发酵酶解将大部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为小肽及氨基酸,消化吸收率提高,预防乳猪营养性腹泻。

七、发酵豆粕质量鉴定

    1) 感官判断:颜色淡黄色至灰黄色、气味清香酵母味,不能有刺鼻的味道。

    2) 泡水判断:发酵过的产品泡水后为悬浊液,久放后变糊甚至发臭(因为有菌,加水后会变质)

    3) 氨基酸测定:发酵豆粕氨基酸含量与豆粕应该是非常一致,各氨基酸含量均上升10%左右。如果氨基酸特别高或谷氨酸、半胱氨酸含量特别高,就表明掺进杂蛋白。

    4) 酸溶蛋白测定:此值在6-10%为宜,过低说明没有发酵好,过高则可能掺杂。

    5) 其它:杂菌数量不宜过多,黄曲霉毒素不能超标。

八、去皮豆粕

    1) 豆皮:主要成分为细胞壁或植物纤维素,很难被猪、鸡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。

    2) 去皮豆粕:可分离出约占大豆重量8%的豆皮,使去皮豆粕营养物质消化率高于普通豆粕,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,从而降低生产成本。与普通豆粕相比,去皮豆粕具有较高能量和蛋白质,在畜禽饲料配方中可以留出更多空间来容纳其他原料,并减少油脂使用量

九、膨化豆粕

    膨化豆粕是在大豆粉碎后加了一道膨化工艺,主要目的是提高油脂浸提量,同时也提高了豆粕质量(脲酶活性较低),而且味道比较香;膨化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物,大豆膨化后可提高出油率,同时还可破坏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,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;普通豆粕的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,膨化豆粕的颜色为金黄色。

十、豆粕和豆饼的异同

    1) 相同点:所含蛋白质品质一样好,两者均含较多蛋白质,均是优良植物蛋白饲料;含有相同氨基酸,两者均含丰富赖氨酸(2.5%)且蛋氨酸含量较低;含有相同抗营养因子,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、大豆疑集素、抗维生素因子、致甲状腺肿因子、致过敏因子、胀气因子、螯合因子、脲酶;可用相同措施消除抗营养因子的不良作用:高温处理和加酶处理(加入由β-葡聚糖酶、果胶酶、阿拉伯木聚糖酶、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,既可降解大多数抗营养因子,又可提高大豆饼和大豆粕的营养价值)

    2) 不同点:

    a.取油方法不同:前者用压榨法,后者多采用浸提法;

    b.含油脂量不同:前者5%-10%,后者1%-2%;

    c.蛋白质含量不同:前者40%-44%,后者43-47%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2015-12-01 14:10:34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